原標題:北京首場雪進城 降雪“吝嗇”因濕度不夠
2015年的第一場雪,終于進城了!只可惜,這場雪下得還是有點“羞澀”,城區地面雖然“見白”了,可還是不見量。雪花飄飄,但霧霾也毫不退讓,繼續盤踞在京城上空。根據預報,今天北京的空氣質量仍維持重度污染水平,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繼續生效。
市氣象臺今天0時25分發布大霧黃色預警信號。預計至今天上午,本市大部分地區將出現濃霧,能見度小于500米,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門頭溝齋堂雪最大
雖不是大雪紛飛,但看到雪花飄落,不少市民還是難掩興奮之情,迫不及待在微信、微博上曬圖,稱“終于等到你!”。
昨早6時,西部、北部地區地面率先“見白”。與此同時,延慶、昌平、門頭溝等地的部分地區,已經白雪皚皚。
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于波介紹,受東移降水云系的影響,雪花自西向東飄落,除東北部外,全市大部分地區都觀測到降雪。截至昨天16時,最大的降雪出現在門頭溝齋堂,降雪量累積2.1毫米;西南部降雪量平均0.4毫米,西北部平均0.1毫米;城區雖然地面“見白”,但難以形成降雪量,降雪量還是0.0毫米,也就是“見白不見量。”伴隨著降雪,氣溫走低,昨天南郊觀象臺的最高氣溫僅1℃,告別了前幾日的“溫暖”。
降雪“吝嗇”源于濕度不夠
今冬初雪已于去年12月9日飄落京城,但當晚,初雪過于“偏心”,只在北京郊區晃了一圈,導致城里的市民抱怨沒有一睹雪姑娘的芳容。昨天的這場雪,是今冬的第二場雪,也是2015年的首場雪,這次降雪雖進了城,但降雪量仍沒有“進賬”。
于波告訴記者,昨天這場雪,明顯的特點就是范圍廣、雪量小,而降雪之所以這么“吝嗇”,主要是低層的濕度不夠。“此次降雪動力條件不錯,但濕度僅有60%至70%,水汽條件不夠,降雪也難成氣候。”
昨天,全市大部分地區的空氣質量均陷入重度污染水平,個別地區達到嚴重污染水平,PM2.5濃度普遍超過每立方米200微克。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昨天繼續發布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信號。根據預報,今天北京的空氣質量仍將維持重度污染水平,預計冷空氣將于明天上午抵京,霧霾才最終消散,空氣質量恢復良好水平。
冠名“貧雪”北京有點冤
不少市民有這樣的感受,北京的雪似乎越來越“任性”:遲到、缺勤、不按套路出牌……以至于落上了“貧雪”的名號。
每年的初雪,是大家最盼望的。北京常年初雪日是11月29日,但實際上,每年的差異很大。今冬的初雪日是12月9日,算是在正常范圍內,但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是2010年至2011年那個冬天的初雪,竟扭扭捏捏磨蹭到了農歷新年后的2月10日,一舉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晚初雪。
初雪來得晚、連續無降水日長也是讓大家覺得降雪難的印象之一。截至1月13日,城區已經連續92天無降水。根據記載,歷史上北京觀象臺最長無降水日達114天,是1970年10月25日至1971年2月15日,而2010年以來,這一紀錄已經兩次面臨挑戰——2010年10月25日至2011年2月9日、2013年10月24日至2014年2月6日,兩個連續無降水日分別達到108天和106天,直逼歷史紀錄。
但也有的年份,降雪來得早、來得大、來得多。如2009年的初雪就是個“急性子”,11月1日就匆忙報到,且這場雪下得氣勢恢宏,鵝毛大雪鋪滿京城大地。2012年至2013年的冬天,北京共出現了11次降雪過程。縱觀2000年至2014年北京初雪的表現,6年提前,1年正常,7年遲到,提前和推后的次數基本持平。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