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坐落著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其中“五華洞”不僅是云岡石窟“最華美”的石窟群。近日,歷時兩年多的搶險“大手術”完工,五華洞的危巖體得到加固,并有北魏風格的窟檐為大佛遮風擋雨,再現皇家寺院凝重大氣的風采。
云岡石窟第9-13窟因后世施泥彩繪而異常絢麗,俗稱“五華洞”。第9、10窟為雙窟。第11-13窟為一組洞窟,分別為塔廟窟、佛殿窟、大像窟三種不同形制的洞窟,鑿有前后室的第12窟是中心窟。同時,第12窟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用立體雕刻形式記載古代音樂人盛大演出場面的文化遺產,被譽為云岡石窟的“佛籟洞”和“音樂窟”。
“五華洞是云岡石窟病害最嚴重和集中的區域。由于常年雨水沖刷,風化嚴重,裂隙縱橫交錯,已危及整個石窟的安全。”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說。為了使五華洞得到科學保護,2012年6月,五華洞危巖體搶救加固及保護性窟檐修建正式開工,并于日前收尾結束。
“工程無論從施工還是用材都非常成功。”張焯告訴記者,通過危巖體加固這個搶險工程,解決了石窟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問題。而窟檐是改善云岡石窟文物保存環境最有效的途徑,可以防止雨水對造像的直接沖刷、保持窟內溫濕度恒定。
在解除五華洞嚴重病害的同時,云岡石窟研究院又啟動了五華洞壁畫及彩塑搶險保護工程。目前,第9窟和第10窟已經完成修復工程并于近日向公眾開放,而第11窟至13窟仍在修繕中,預計將于2015年末完工并對外開放。
云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余尊,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2001年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