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陰天不等于空氣污染 北京12月已收獲19個好天
記者昨天從北京市環保局獲悉,進入12月以來,影響北京的冷空氣比較頻繁,加上本市壓減燃煤等各項措施的推進,本月目前已經收獲了19個優良天,好天兒的比例達到八成。
雖然本月的空氣質量不錯,但回顧今年的總體情況,嚴重污染的天數已經達到了15天,比去年多了2天。據悉,每一個嚴重污染日會將PM2.5的年均濃度值提高近1微克/立方米。明年1月初,市環保局將發布今年全年的空氣質量情況。
標準提高不達標天比例增多
北京市環保局大氣處處長于建華介紹,本市從1998年就開始治理大氣,空氣質量每年都有一定的改善,從1998年至2013年,PM10的平均濃度下降了43%,二氧化硫下降了78%,氮氧化物也下降了24%。
從2013年起,國家開始實施新的空氣質量標準,PM2.5等污染物加入到監測范圍中,監測的污染物數量從原來的3個增加到6個。同時,由于標準的提高,評價空氣質量的“尺子”變得更加嚴格。
于建華舉例,在2013年之前,PM10的日均濃度只要低于150微克/立方米,就算二級達標天,但當增加了PM2.5這項污染物后,PM10要低于100微克/立方米才算達標,同時還會考慮到其他污染物的水平。“這就類似于人去體檢,體檢的項目變多了,標準也嚴格了,那各項指標不達標的概率就會相應提高。”
記者了解到,在新標準實施前,達標天的比例大概占70%,可以說達標天是占主導的,而新標準變嚴后,達標天的比例下降到50%左右。于建華解釋,公眾對空氣質量的印象大多數以感受為準,對一些極端的情況,比如“APEC藍”、嚴重污染等日子的印象會比較深,而對比較相似的其余日子,印象會相對比較模糊。“大家或許會感覺空氣質量變差了,但實際上是評價的‘尺子’變嚴了。”于建華說。
嚴重污染日“以一抵十”
截至12月23日,本月北京已經收獲了19個優良天,其中一級天9個,二級天10個。雖然本月的空氣質量不錯,但回顧第四季度的情況來看,還是拉回不了多少分。因為10月至12月的三個月內,本市共發生了7次重污染過程,重污染日(包括五級重污染和六級嚴重污染)達到15天。
于建華告訴記者,空氣質量是否改善得看長期的情況,因為短期受氣象條件的影響波動較大。本市現在的評價周期是一年,通過PM2.5的年均濃度來體現。“根據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目標,目前每年的下降幅度是5微克/立方米左右,這就意味著平均每天降低這么多就能實現全年的目標,而一旦遇到不利氣象條件產生的重污染,那對目標的實現影響就非常大。”
年均濃度下降5微克/立方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于建華解釋,每當遭遇嚴重污染日,PM2.5的日均濃度就超過了300微克/立方米,如果平均到一年的365天中,意味著給每天的日均濃度增加了近1微克/立方米;一級天出現的時候,PM2.5的日均濃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這樣算下來,嚴重污染日的濃度至少相當于一級天的10倍。“這就意味著,面對年度任務,一個嚴重污染日需要用10個一級天才能抵消,嚴重污染日以一抵十,這么說是不為過的。”于建華說。
根據統計,今年到目前為止,嚴重污染的天數達到了15天,比去年多出2天,這就意味著PM2.5濃度平均會增加2微克/立方米。
陰天不等于空氣污染
記者在平日的采訪中發現,有些市民在陰天時也戴著口罩,誤以為有空氣污染,不少市民看不到藍天,就以為空氣陷入了污染的狀態,實際上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
于建華解釋,空氣質量和對天氣的感覺是兩套不同的評價體系。空氣質量是按污染物在空氣中的濃度來表征的,這通過儀器監測可以得到準確的數據,而公眾對天氣的感覺是相對抽象的,很多公眾認為只要看不到藍天,空氣就不好,但實際上很多陰天或者雨后,空氣是非常清新的,空氣質量都能達到優良的水平;反之,雖然影響天空是否藍主要以顆粒物為主,但有時候即使天比較藍,但氣態污染物超標,空氣質量也有可能達不到優良狀態。
“判斷一天的空氣質量是好是壞,建議大家還是以監測數據為準,通過我們的實時平臺、微博、手機APP等渠道都可以看到數據,還是很方便的。”于建華說。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