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徐霞客游線標志地認證工作正式啟動。專家團隊將在3年內對400年前徐霞客游歷過的代表地進行考察認證,形成一條徐霞客游線,然后申遺,并希望在申遺的過程中推動對徐霞客游線文化遺存的挖掘和保護。
作為中國第一“驢友”,徐霞客成為中國旅游“形象代言人”自然當之無愧,而將《徐霞客游記》開篇日定為中國旅游日也無可厚非。倘若旅游相關部門要針對徐霞客的旅游線路進行開發,也可算是一樁豐富旅游資源的好事。抑或有志者要對徐霞客一生游歷之路進行文化考察,那更是一種精神掘古,值得提倡。
然而,把《徐霞客游記》能帶來的所有好處揉在一起,捏碎,重新整合,再以“申遺”的面目示人之后,整個事情就變了味。不僅顯不出美好,還讓人覺得怪誕,更經不起推敲。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短小精悍的否定性評語,“這不科學”。
要說歷史名人在山河大海間留下了開拓性的足跡,那么鄭和下西洋、鑒真東渡的路線也可以申遺;要說一段艱險旅程鑄就了傳世典籍,那么法顯西行、玄奘取經的路線也可以申遺;要說幾十年專注于某項學科進行系列探索彰顯了人文精神,那么酈道元考察水文,甚至李時珍嘗遍百草的路線,是不是都可以申遺?
也許受絲綢之路、大運河申遺的啟發,徐霞客游線申遺的推動者認為以“路線”為脈絡穿起整個宏大圖譜是個時髦而且高大上的構想。但是形式可以模仿,本質無法復制,精神氣質層面的東西,學不好就成了東施。絲路聯結長安、河西走廊乃至地中海各國,那一條條實在的路以及沿途風景遺跡,是古代中西經濟和文化交流的見證者;大運河縱貫南北,溝通五大水系,不同河段及沿線區域,是中國工農業經濟發展的參與者。一個古往,一個今來,都滄桑了時光,雕琢了歲月。
雖然徐霞客游線也可以由一個個具體的地點連接而成,但對于今天來說不外乎就是一條古代旅行發燒友走過的旅游路線。然而徐霞客旅行的意義實際上更在于科考,從文化層面上講,他留給我們的是地理學成就,而這種成就必須置于特定的時空。今天,我們旅行大多不會選擇基本依靠徒步跋涉去歷險,我們更有各種現代技術手段,來克服地理考察過程中的困難。將徐霞客游線置于今天,線路本身已經難以和文化神髓掛鉤。我想,所謂“不科學”,應該正在于此。
另外,假若徐霞客游線申遺成功,到時一路飆升的門票一定會影響到那些“窮游”的“當代徐霞客”。這就連游歷本身都難以保障,還談什么游線之外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