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再次發現200余個恐龍腳印。日前,國土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自貢恐龍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相關地質專家在古藺縣桂花鄉漢溪村石鳳窩又發現200余個恐龍腳印,加上今年7月在此發現的300個恐龍腳印,截至目前此地恐龍腳印已超過500個。專家考證,這是東亞面積最大、肉食恐龍行跡最長的恐龍腳印化石區,并建議,迅速申報建設省級地質公園,對該片區恐龍腳印化石加以保護。
最新發現:200余個恐龍腳印“破土而出”
在古藺縣桂花鄉漢溪村石鳳窩原發現恐龍腳印的石板灘上,一條約一米寬的砂巖已除去覆蓋在上的植被,露出一個個面積較大、分布密集的圓形恐龍腳印。經過現場核對,其與7月發現的蜥腳類恐龍腳印相同。
“經過考證,我們認為這些恐龍腳印留存于白堊紀早期,在首次發現的300個足跡中,有蜥腳類、鳥腳類和獸腳類恐龍腳印。然而,此次又發現200余個腳印,并整體呈現出面積廣、規模大、分布密集、行跡可追蹤等特點,確實罕見,讓人震撼!”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地質專家彭光照已經是第二次來到古藺縣研究恐龍腳印。據他推測,此地很可能還存在其他類型的恐龍腳印。
亟待保護:“植被”和“水流”加速腳印化石風化速度
桂花鄉處于陰雨天氣,恐龍腳印所在的、傾斜度為50°的石板灘非常濕滑,并不斷有水從山頂沿著巖面流下,腳印形成的凹陷部分還有積水。專家組經過實地考察,就如何保護恐龍腳印提出意見建議。他們指出,一是要除去覆蓋在恐龍腳印上的土層,避免土壤腐殖質對化石產生不良影響。隨后,可采用技術手段,選擇涂抹保護劑的方式減緩化石的風化速度。二是要在山頂挖溝,起到斷水排流的作用,防止水流對巖面進行長期的沖刷和腐蝕。
“植被不僅含有腐殖質,其本身也具有很強的吸水、存水作用。因此,必須對可能存在化石的片區進行植被清除,這是當前保護好恐龍腳印迫在眉睫的任務!”看到恐龍腳印所在的巖面被較多青苔覆蓋,地質專家李飛建議。
長期開發:申報建設省級地質公園并向國家級“邁進”
據悉,古藺縣桂花鄉于今年7月首次發現300個恐龍腳印,當時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地質學教授馬丁洛克里實地考察確認,其中約含80個獸腳類恐龍腳印,行跡長達69米,為東亞目前發現的、最長的肉食恐龍行跡。
“此次新發現的200個腳印無疑是錦上添花。這里具有國家級的珍稀化石資源,隨著普查和考證工作的不斷深入,或許還將成為世界級的!”李飛激動地說。
據悉,此次專家組來藺,旨在全面了解恐龍腳印化石區的具體情況,推動建設省級地質公園申報工作。
“經過考察,這里完全有條件、也有必要建設地質公園!”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處長李繼江說,建成省級地質公園是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的前提和基礎。古藺縣要以桂花鄉漢溪村為核心,對全縣恐龍腳印化石資源種類、價值、分布情況等進行綜合考察,在摸清“家底”的同時,邀請專家、專業機構就如何保護化石資源、如何推動科學普及、如何促進旅游開發做好全面規劃,將省級地質公園申報工作一步步落實。最后,在順利建成省級地質公園的基礎上,繼續申報建成“國家地質公園”。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