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旅游業發展,強調“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豐厚歷史文化遺存等,是旅游業發展的家底和本錢。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是區域旅游發展的重大課題。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立足資源優勢,創新思路,多措并舉,加快發展旅游業,取得良好成效。今年以來,全市經濟持續穩定向好,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處于全省前列,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0%。
保護生態環境。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一個根本不能忘,就是珍視、保護并積極培育生態環境。鹽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東部是太平洋西岸面積最大、原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西部有大縱湖、九龍口等近百平方公里的湖泊濕地。鹽城市嚴格實施生態功能區保護,受保護地占全市國土面積20%以上。同時,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在千里海岸線造林近10萬畝,在沿海灘涂建設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和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均被列入我國第二批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譽為“動物的天堂、鳥類的王國、物種的基因庫、天然的博物館”。2013年,鹽城市榮膺“最美中國·生態旅游目的地城市”稱號。
突出鮮明特色。旅游經濟是典型的“眼球經濟”,有競爭力的旅游經濟必定特色鮮明。為了突出自身旅游業特色,鹽城市發揮生態資源比較優勢,以建設特色生態精品景區為核心,著力打造濕地生態、湖蕩親水、故道風情等旅游板塊,并通過強化市場營銷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丹頂鶴、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評為“長三角最受游客喜愛的旅游景區”,鹽鎮水街等榮獲“心醉夜色”長三角經典旅游示范區。設立鹽城旅游(上海、南京)推廣中心,制作的旅游微電影《鹽城之戀》廣受好評,“東方濕地、鶴鹿故鄉、銀灘海韻、水綠鹽城”影響日增。此外,還依托獨有的海鹽文化,建成以中國海鹽博物館為標志的海鹽歷史文化風貌區。
堅持多業興旅。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需要食、住、行、購、娛等諸多行業支持,同時對相關行業發展具有顯著帶動作用。加快旅游業發展,應拓寬視野、優化環境,延伸產業鏈,聚合正能量,形成多業興旅局面,讓旅游業與城市發展有機融合,從而提高旅游業附加值、競爭力和綜合效益。鹽城市注重完善功能載體、提升城市形象,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與外部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人文環境對游客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同時,積極推進旅游與工業、農業、科技、體育、會展等產業融合發展,旅游市場由觀光旅游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去年,全市游客接待量175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71億元,兩者增幅均列江蘇省第三位。
打造龍頭項目。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加快發展旅游業,必須深化改革開放,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鹽城市積極構建大旅游格局,成立旅游產業發展委員會,形成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格局。將發展旅游業納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目標,市財政設立旅游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加大對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創新投入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推進旅游項目建設。在每年鹽城丹頂鶴國際濕地生態旅游節、海鹽文化節期間,組織開展旅游專場招商活動。第五屆海鹽文化節現場簽約11個,總投資47億元。一批龍頭項目落戶鹽城,其中3個項目被列為江蘇省旅游業“十二五”重大建設項目。
(作者為中共江蘇省鹽城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