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維修后的邦達倉古建大院“修舊如舊”,重現了古老建筑當年的風采。記者 格桑吉美 攝
中國園林網10月15日消息:在拉薩老城區“修舊如舊”后的古建大院,猶如一塊塊“文化活化石”,把藏族群眾的生活原貌顯露無遺。古建大院里古老的藏式窗、梁柱、壁畫等所透出的絢麗“民族風”,與客棧、咖啡吧、圖書室、放映室等現代元素融為一體,穿梭在大院內外,人們悠然享受著古建大院饋贈給大家的文化大餐。
不論是否精通文化歷史,藏族人民以及眾多國內外游客或多或少都有些“八廓街情結”。
如今,走在寧靜的八廓街,鱗次櫛比的藏式建筑,精美的藏式窗臺、古色古香的木制地圖、寬敞舒適的轉經路、獨具特色的路燈等完美細節,無一不傳遞著古城保護的“變”與“不變”:“古”,不脫離現代;“新”,未摒棄傳統。
一直以來,具有1400多年歷史積淀的古城八廓街,像一本厚厚的經書,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孜孜不倦地細細閱讀和欣賞著它。而布局在八廓街周邊1.3平方公里內的56個古建大院,建于公元7世紀50年代,包括貴族府邸、拉章(高級喇嘛的宅邸)、活佛的私宅、頗章(活佛的宮殿)、商戶、民居等。
其中有傳說中松贊干布、宗喀巴、倉央嘉措住過的房子,還有邦達倉、拉讓寧巴、夏扎、娘容夏、覺囊倉、桑珠頗章、堯西平康等。如今,八廓街從全國200多個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以來,散布周圍的56座古建大院,也在文物管理部門的著手下,戴上了“護身符”,列入了“十二五”文物保護項目。
在八朗學巷,就有一座兩層高的古老建筑——覺囊倉。墻體斑駁的覺囊倉,顯得陳舊而滄桑。1998年覺囊倉被拉薩市文物管理局公布為首批拉薩市古建筑保護院。在八朗學二巷,還有扎西甲措和哲通等古建筑保護院,前者為典型的四合院,窗小、墻厚而結實;后者是一座面積很大的石木結構的老院落,畫梁雕棟,富麗堂皇。
八廓東街臥堆布巷,是傳統藏式建筑最為集中的地方。傳說這一帶的不少古建筑物都與松贊干布的事跡有關。這條巷子有14座文物保護大院。這些建筑多為碉房,外墻大多用石砌。門窗較小,采光較差,平頂,外形厚重卻顯穩固。在臥堆布巷中分布著囊莫莫、東孜蘇、那倉羌、達翁夏、榮扎等掛牌保護院,皆為三層小樓。在其天井內鋪滿鵝卵石和青石板,在熙熙攘攘的八廓街內,這里格外寧靜。
在八廓街,還有一些重要的古建筑大院值得一提。例如門孜康,是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前身,舊址由一座兩層小樓(至今保留完好)和一些平房、種植草藥的園地等組成。該院是藏醫藥、天文歷算、藏文文法、詩詞學、梵文等學科的綜合性學院。初建時期,由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御醫歐席·強巴土旺當總管,藏醫一代宗師欽饒羅布做主管。學員們在這里學習藏醫藥、天文歷算、梵文等,結業取得畢業證書后,一般回原籍或采藥或行醫。門孜康藏有大量的藏醫藥、天文歷算、梵文等方面的典籍,實為西藏醫算科學的圣殿。
在門孜康的北面,是拉薩“四大林”之一的丹杰林。由第穆活佛系統第六世阿旺降白達熱嘉措1746年主持修建。丹杰林的一座藏式樓房內,曾設有西藏地方政府的郵政機構——“扎康”。清朝乾隆時期,皇帝賜“廣法寺”玉書匾額。它也是拉薩“四大林”中最早的一個,建筑規模相當宏大,東大門在慶姑巷內,西大門至于色里(現拉薩市一小)。在歷史上,噶廈政府幾次沒收,今僅剩下一幢三層高的樓房建筑。樓房坐北朝南,樓內四壁原遍繪壁畫,壁畫題材以宗教內容為主,甚是精美絕倫。
自56處古建大院保護工作列入“十二五”項目以來,多處著名大院現已保守開發。西藏自治區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西藏大學建筑系建筑教授木雅·曲吉建才認為,這是一種較好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保護式開發能夠在經營時有人照看、維修,還能促進旅游業發展和拉動經濟增長。同時,要保留大院中部分原有民居,既不能完全是博物館和空房子,也不能完全充斥著商業氣息,要在拉薩古建大院中留住西藏‘活’的民俗文化。”
古城,不只是植入現代生活的元素,還要有傳承文脈的新思維:清政府駐藏大臣衙門舊址陳列館、根敦群培紀念館已是各族干部群眾學習歷史、認清現實、明辨是非的重要課堂;堯西平康、邦達倉等包含住宿、餐飲的古建大院,時刻讓游人置身于濃厚的藏文化之中;加央、木如寧巴等大院中原有的居民,深深地留住了西藏“活”的民俗文化。(西藏日報 王曉莉 王雨霏)
(責任編輯 :羅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