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云 攝
6月19日,在中國最美的草原之一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當地旅游部門組織的一次草原徒步旅行吸引了全國20個省區178名徒步愛好者參加。全程行進7天半,共210公里的活動讓參加者興奮不已。
實際上,進入6月以來,隨著草場的返青,來內蒙古度假旅游、感受草原魅力的游客越來越多,內蒙古旅游正漸入佳境。
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旺季的到來并不能掩飾內蒙古旅游的短板,產業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季節性很強的自然景觀,讓延伸產業鏈的呼聲漸長,而這也是一個兩難選擇。
靠天吃飯的草原旅游
內蒙古有13億畝草原,草原旅游是內蒙古的王牌旅游產品。依據內蒙古的氣候特點,草原返青基本在5月底,甚至到6月初,而草原枯黃時節基本在9月底,這使得內蒙古的旅游業很難利用“五一”和“十一”黃金周。
內蒙古草原旅游淡旺季“涇渭分明”。“每年6月至10月客流特別旺盛。但是其他時間,許多景點可能就關門大吉了。”包軍多年在呼和浩特市從事旅游接待,感觸很深,“在旺季,一些景區往往在意游客的數量,而忽略了服務質量。而10月以后的草原景點,基本上工作人員都撤離了。”
然而,旺季也受氣候影響很大,“靠天吃飯”。在呼和浩特周邊的格根塔拉草原,1個月的干旱和高溫就可以讓綠意盎然的草原完全變了模樣。
隨著草場退化,單純依靠草原觀光已難以吸引游客,目前格根塔拉景區除了花巨大代價保住綠色外,還利用娛樂項目留住游客。
內蒙古旅游局一位官員坦承,這樣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果增加項目大規模開發草原,則會破壞草場;如果不挖掘項目,就留不住游客。這也是草原旅游所面臨的兩難問題。
為打破內蒙古旅游單一依賴草原和淡旺季明顯的局面,內蒙古在草原游之外,開始發展歷史文化游、工業游、沙漠游等多種旅游形式。
文化元素的缺失
湛藍的天,潔白的云,無邊的草原,廣袤的森林,浩瀚的沙漠……這些美麗的景象,讓內蒙古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地方。
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郝曉嵐教授認為,“草原文化”應該是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核心,但并不代表內蒙古只有草原。內蒙古的森林、沙漠等邊疆自然景觀,以及遼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景觀,都在國內占有一席之地。在對外宣傳上,應當進一步拓展多元化的宣傳內容和方式,讓國內外更加清楚全面地認識內蒙古。
實際上,內蒙古旅游文化資源豐厚,從東到西的跨度極大,西南部的鄂爾多斯、薩拉烏蘇文化、青銅文化源遠流長,“鄂爾多斯婚禮”和“成吉思汗祭祀”載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的呼倫貝爾,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還擁有三少(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是全國3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民族文化和鮮卑文化;位于內蒙古東部的科爾沁,較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文化。
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副教授烏鐵紅認為,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只有將本土文化與旅游進行深度融合,才能實現雙贏或多贏。
但是,“讓游客領略內蒙古之美、草原文化之美,不是騎騎馬、在蒙古包內用用餐、聽幾首歌那么簡單。”有識之士指出。
在旅游演藝市場方面,內蒙古整體發展滯后,除個別景區有演藝活動外,很多主要城市和旅游區,目前沒有一臺成型、有規模的旅游演出。
內蒙古社會主義學院烏恩教授認為,除了帶游客看草原、蒙古包,草原文化還有很多精彩的內容,體現在民歌、服飾、餐飲等細節里。內蒙古旅游部門和企業一定要在挖掘文化內涵的深度上下功夫,讓游客在內蒙古細細“咀嚼”草原風情和民族文化精華。
延伸產業鏈的困境
韓紅運在呼和浩特市多年從事旅游車業務經營。雖然這幾年高速公路的修建讓交通便利了許多,但是,他對內蒙古旅游交通狀況仍然感觸頗深:“從一個景點到另外的景點多數都在三四個小時以上車程,有的還得走一天。好多游客都是下車照相,上車睡覺。”
內蒙古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相距1700公里,交通不便和高成本成為游客和旅游業投資者的一大“苦惱”。此外,在旅游淡季游客數量的“驟降”,景點可能面臨從10月份到來年5月份長達半年“無錢可賺”的尷尬局面。
以上兩項成為很多投資者的顧慮。內蒙古財經大學旅游學院研究者分析,不投資,高度依賴自然景觀會使客源逐步流失;投資,則可延伸產業鏈條,增加吸引力,但是由于周期長可能面臨成本難以短時間收回的問題。
研究者指出,內蒙古旅游缺乏完整產業鏈的構造,相比景點資源的開發,相關產業如餐飲、酒店、購物、娛樂等并沒有同步發展。如何實現旅游業的均衡發展?開發更具人性化、符合游客的旅游產品,是解決目前旅游市場發展困境的關鍵所在。
而延伸產業鏈的主體在于旅游投資企業。內蒙古旅游局一位官員透露,內蒙古的旅游企業普遍存在著“小、散、弱、亂”的問題,全國100強旅游企業內蒙古一家也沒有。一些地方,夫妻二人,一張桌子、一部電話,就是一個旅行社;山頭上蓋座廟、蓋個亭,就是景區;穿上蒙古袍,拿面小旗,路邊一站,就是導游。
記者從內蒙古旅游局了解到,隨著這幾年內蒙古入境游客和旅游收入的快速增加,旅游投入也快速增長,全區有呼和浩特、包頭、呼倫貝爾、赤峰、鄂爾多斯等11個城市進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行列,旅游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全面發展。另有多項旅游規劃正在實施中。
目前,內蒙古正在著力培育生態觀光旅游、民族文化體驗游、休閑度假旅游、會展商務旅游、邊境旅游、冬季冰雪游、工業旅游、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等12大旅游產品,豐富了內蒙古旅游的文化內涵,為產業鏈延伸做努力。
(原標題:內蒙古旅游:延伸產業鏈的兩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