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坑村村景
仿佛陽光照射鱗次櫛比的老屋時打了折扣,陳舊的氣息,幽幽地在屋檐下與深巷中彌漫著。沉凈、寂然,似源自斑駁的墻體,抑或灰暗的鱗瓦,又似乎源自泛著一絲油光的青石板地面,久遠的親切中夾著些許的悵然。這一切,無一不洇染著水墨江南的韻味。這里就是江西省理坑村。
理坑村的源頭是隱居篁村的余道潛。余道潛始遷篁村后,傳至第六世余德忱時分遷沱川鄣村,傳至第十世余景陽時擇遷沱川理源。至于理源俗稱理坑,是因當地人的口語習慣。理坑村水口的理源橋,橋嵌山口,一如山門;亭為封檐建筑,粉墻黛瓦;橋亭合一,像一座屏風遮擋著村。橋亭門額上“山中鄒魯”、“理學淵源”、“閎開閥閱”、“筆峰兆漢”的題字,既是理坑的標識,亦是理坑內涵的表達,給每一個抵達理坑村的人拓寬了想象空間。
理坑的街道,沿溪流兩岸而建,俗稱水街。溯溪而上,有三座橋:一座稱百子橋,一座叫天心橋,一座為觀音橋。這樣的橋,是以公益心和人格力量作支撐的。據年近八旬的余金源老人介紹,這三座橋在清代以前都是木板橋,而改建石橋是得益于村中“凡修橋路義舉,靡不樂輸”的余圣材,還有“祠宇、橋梁亦輸金弗吝”的余于垣。
石橋枕著溪水,深巷連著民居,拓展了村莊的空間。理坑,在《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的名單上都赫然在目。村中有明清典型的徽派古建筑五十多幢,其中:天官上卿第、司馬第、云溪別墅、友松祠、福壽堂五處建筑,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對理坑癡迷的,不僅有古建專家,還有一批批背著畫板的畫家和來自全國各地美術學院寫生的學生,他們紛紛支起畫架,或立,或坐,筆墨寫意,水彩流光,一幅幅古樸恬靜、立體斑斕的村景躍然畫中。古舊,黯淡,斑駁,雕梁畫棟,粉墻黛瓦,是漫漫歲月的景象,是遠去時空的呈現,是村莊歷史的遺存,也是鄉村文明的軌跡。而成畈的田野,一條一垅的菜地,一樹樹桃花梨花的點綴,還有屋頂鱗瓦上飄散的炊煙,則散發著人們向往的家園氣息。
一條小路,一座橋,串起了理坑村的地理。沿著這樣的路徑走進理坑,我找到了村莊最初的紋理,村莊恒久的磁力,還有吳冠中畫境中水墨江南的意蘊。
(責任編輯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