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國湖北省省會,中部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長江中游特大城市。武漢是一座水邊的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橫貫其中,把一座城市分割為兩江四岸三鎮。武漢又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曾經風起云涌,為世人矚目。而武漢近代建筑群作為史跡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是屬于歷史的,它見證了大武漢的繁華和落寞。
一、武漢近代建筑群簡介
1、漢口江灘
漢口江灘位于武漢市區長江北岸,面積160萬平方米,與沿江大道景觀相鄰,與黃鶴樓景區相望,與長江百舸爭流相映,與龍王廟景點相連,與江漢路步行街相接,構成武漢市中心區獨具魅力的景觀中心。 “漢口原租界風貌區”是傳統商業的黃金地帶,時尚娛樂氛圍濃厚,融合領館文化、金融文化和里弄文化元素,有利于文化旅游、商業休閑、藝術收藏等文化產業開發。
漢口江灘為歐式古典建筑群,是當時租界留下來的老建筑群,顯示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沉底。12幢風格各異的百年建筑連綿排列開來,每一座建筑的形成,都固化一段不可改變的歷史,成為一種城市興盛和衰落的象征。
2、漢口南洋大樓
南洋大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下首、新民眾樂園旁,是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物。整個大樓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共有5層,系水泥鋼筋結構,墻壁以麻石砌筑,十分堅固。南洋大樓是武漢唯一由中國民族企業家自建的重點文物建筑,舉國罕見。該樓所處地段,從古至今都是武漢的貿易鬧市區域,為商家必爭之地。而“南洋大樓”的設計和建筑水準,至今很多建筑都無法企及。整棟南洋大樓呈不規則多邊形平面,采用當年為數極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有電梯的樓房。大樓坪臺上中有一尖頂,兩邊各有一圓頂,為漢口的西式樓房之一。整個建筑顯得堅固宏偉、富麗堂皇,富有歐式風格建筑風貌。南洋大樓是當時武漢屈指可數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與當時江濱黃鶴樓、閱馬場紅樓,并稱“武漢三大名樓”。
1926年9月,北伐軍占領了漢口。同年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到武漢,南洋大樓成為國民政府的辦公地點。“黨政臨時聯席會議”即設在此樓。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這里舉行。南洋大樓的建立和使用,不僅高度濃縮了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歷程,而且還留存和見證了國共兩黨在特殊歷史時期的一段佳話。
3、武昌紅樓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于武昌 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占地28畝,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二層紅色樓房,紅墻紅瓦,因此又稱“紅樓”。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即清末湖北諮議局的舊址,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在此建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建立了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4A級景點。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在紅樓內開辟的以紀念辛亥革命為主題的專題性紀念館,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題寫館名,紀念館占地28畝,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館內收藏有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文物1000多件,歷史照片10000余張,分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等基本陳列;紀念館樓前建有碧樟廣場,廣場中矗立有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銅像。
4、武漢大學古建筑
武漢大學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八一路,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內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一批武漢大學早期建筑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武大建筑采用“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手法,對環境深刻理解,對地形巧妙利用,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長,集古典與現代建筑之美,開當時建筑風格之先。校園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點,放射狀的布局,又遵循中國傳統建筑的美學原則,因山就勢,建筑組群變化有序,整個校園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嚴整的片斷,構成了豐富多樣的群體。這些建筑群相互構成對位對景,面面相觀,最大限度地擴大了環境空間層次。武漢大學的早期建筑氣勢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輪美奐,是中國近代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建筑風格之新穎、設計思路之先進,開中國大學校園建筑之先河。
(責任編輯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