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隨機向年齡在20至50歲之間、在北京工作或生活的市民發放問卷,就今年春節期間參加何種娛樂活動及娛樂活動開銷多少等問題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在總共115位受訪者中,今年春節期間有7成人用于娛樂活動上的花費低于千元,開銷超千元的受訪者僅32人,占總數的27.83%。
在所有的受訪者中,89位受訪者選擇的最受歡迎的娛樂方式是聚餐,占總數的77.39%,其次為看電影、打麻將等棋牌類游戲。而春節期間最缺人氣的娛樂方式是唱KTV,僅有33位市民選擇。
65位市民選擇春節期間與家人一起進行娛樂活動,占調查總數的56.52%;44位市民選擇與朋友共同娛樂,占總數的38.26%;6位市民選擇與同事共同娛樂,占總數的5.22%。
此外,54位受訪者稱過年期間共參加了3次以下娛樂活動,47位市民參加了4至7次娛樂活動,參加活動次數達8至10次的市民有8位,有6位市民參加活動達10次以上。
講述
貴
K歌每小時600買單壓力山大
●姜先生,42歲,個體業主
“本來想請孩子們樂和樂和,沒想成了自己的負擔。”今年過年,姜先生有些郁悶。
姜先生從事服裝生意,去年年底,他做成了一筆訂單,賺了一些錢。今年初二,他的幾個外甥、侄女要他請去KTV唱歌,姜先生一高興便答應了孩子們的要求。“當時覺得,不就唱個歌嘛,能花得了多少錢?”
可到了KTV,一問價格,姜先生傻了眼,“一個小時就要600多塊錢,還不算飲料、果盤。當時感覺真是太坑爹了。”姜先生說,“我原來也唱歌,但和朋友一起都是AA制,也不覺得有多貴。但全部費用算到一個人頭上,感覺壓力山大呀。畢竟,我不是暴發戶。”
姜先生說,當時也想過團購,但自己愛面子,感覺團購會讓人覺得自己“小氣”。姜先生只好硬著頭皮給孩子們定了一個小包廂。“孩子們唱啊鬧啊,我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不過錢都花了,自個兒也跟著多吼兩首歌唄,這樣心里還覺得不那么虧。”幾小時下來,姜先生花了近2000元。
“忙了一年,趁著過年時候娛樂一下,放松一下很正常。但花銷不知不覺就過度了,之后再好玩的東西也樂不起來了。”
悶
麻將成了長輩們的專利
●王女士,25歲,河北人,在京工作
“哪兒有什么娛樂花銷?”王女士說,老家親戚多,拜起年來從初一得拜到初五,“從自家的奶奶姥姥,到不太熟的七大姑八大姨,哪兒都不能落下。”
在親戚家拜年,實際上就是陪父母看看他們的長輩,小輩們互相不熟也沒什么話說,很無聊,“就連麻將也沒得打。”她說,這么多年來,那已經成了長輩們的專利,小輩們是沒有機會上桌的。
她無聊了只能出門溜達,也沒地方玩兒。這種情況從她記事兒起,持續到了現在,“有時候想想也挺無奈的。”
這么多年來,她從來就沒在春節期間參加朋友組織的各種聚會,自然過年也就沒什么娛樂花銷,“有時候自己都覺得跟不上小伙伴們的節奏了。”
她很希望春節能過得豐富多彩些,現在反而是“有錢沒處花,有地兒不能玩”。王女士說,尤其是現在工作了,過去的朋友們只能指著過年那幾天唱歌吃飯聚聚,交流下感情,她認為“這是正經八百應該花的錢”。
王女士很羨慕過年能呼朋喚友熱鬧聚會的人,“手心是家人,手背是朋友,哪兒都舍不得。”
累
天天趕場哪個局都不能缺
●趙女士,30歲,外企員工
“每次回家,聚會聚得我都頭疼,一場又一場,哪個不去都不合適”,趙女士說,她的老家在東北,每次春節回家她都要參加多次聚會,有時一天需趕赴多場。
趙女士介紹,有時在春節前,就有人開始邀約春節期間的聚會。“像今年,我除夕當天到家,但提前一周高中同學們便會打電話告訴我,哪天、幾點、在什么地方聚會”,趙女士說,她的高中同學分布在全國各地,僅有過年期間才會回老家,“一年才能見到一次,大家都特別開心,基本上都不會缺席”。
高中同學聚會后,緊接著是初中同學聚會、小學同學聚會。趙女士表示,雖然與同學聚會十分開心,但過多的聚會,也為她帶來了煩惱,“過年回家,最主要是想陪陪爸媽。但每天都有聚會,很難一直在家陪陪他們”。
“有時一晚上要趕3個局。先跟家里人吃一頓飯,吃完之后馬上打車再跟高中同學喝一會兒酒,完后再趕著去和朋友唱KTV,哪個局都不能缺席”,趙女士說。
趙女士表示,明年春節假期,她想好好在家和父母多呆兩天,“天天和同學、朋友聚會感覺比上班還累,明年我應該好好計劃一下春節假期,帶父母去旅游旅游,也許會比現在更充實”。(李馨 朱自潔 黃穎 胡涵 李雪瑩 楊鋒 吳振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