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初冬,寒意漸濃,但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卻依舊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遠離都市喧囂的5A級景區桃花源,“烏江畫廊”深處的龔灘古鎮,人杰地靈的龍潭古鎮,綿厚悠長的土家村寨都讓人流連忘返
……
蓬勃成長的旅游業,正在這個地處老、少、邊、窮地區的縣城煥發出無限生機,成為武陵山區旅游鏈上一顆璀璨明珠。旅游業的異軍突起,得益于酉陽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走挖掘自身特色資源優勢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地處渝、鄂、湘、黔四省(市)結合部的酉陽縣,是重慶市幅員最大、少數民族最多的縣,也是基礎條件最差、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之一。與許多西部貧困縣一樣,酉陽擁有得天獨厚的青山綠水,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沒有充分認識到綠色資源和民族民俗文化的價值,卻守著資源說貧窮。
回顧酉陽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可用“一波三折”“苦盡甘來”形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酉陽大規模種植烤煙,建設煙廠,成為支柱產業。后來,國家對煙草工業進行結構調整,關閉小廠,酉陽煙廠并入到黔江煙廠。
為彌補關閉煙廠的損失,縣里規劃建設一個30萬噸紙漿廠。但是,生產1噸紙漿需要4噸木材,意味著每年要砍掉上百萬方林木,這對于林木蓄積量只有900萬方的酉陽來說,生態損失難以承受。經多方論證,酉陽不得不放棄造紙項目。
2008年,酉陽縣又提出了“工業強縣、林木富縣、旅游興縣、環境立縣”戰略。這四大戰略以工業為先,先后搞了“一區四園”。但推進了兩年,沒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出現了土地違規、財政負債上升過快問題。
挫折和困境讓酉陽縣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切實樹立科學發展理念,推進轉型。在分析自身比較優勢基礎上,酉陽提出以旅游產業化促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綠色轉型”。
酉陽縣突出發展休閑納涼養生游、特色文化體驗游等旅游產品,并創建了16個國家級旅游品牌。2007年,酉陽縣游客的接待量僅25萬余人次,旅游收入9200萬元;到2012年底,接待游客人次達到465萬,旅游收入15億多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6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億多元。
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酉陽縣還著力發展生態工業。沿高速公路道口和渝懷鐵路貨運站場,建設工業園和物流園;立足本地人力資源和豐富的風能、水能、中藥材等資源優勢,構造輕紡工業、生態醫藥、材料產業、綠色能源以及其他傳統產業。
不久前召開的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把包括酉陽在內的渝東南地區定位為生態保護發展區。“功能區定位更加堅定了我們走生態立縣、生態強縣的信心和決心,可以集中精力破解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這道難題。”酉陽縣長陳文森說,“只要我們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桃花源的愿景就會成為美麗酉陽的現實。”新華社記者王丁 黃豁 徐旭忠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