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景區開發模式的調研報告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環境保護得到普遍關注,可持續發展成為主題的今天,在部分景區的環境問題受到聯合國專家關注、受到新聞媒體和主管部門關注的今天,無論是中外游客,還是專家、官員卻在紛紛稱道武夷山。香港特首董建華在武夷山留戀忘返,欣然命筆題詞:“武夷山是一個高尚旅游的地方。”
在許多景區被管理體制困擾,被開發資金困擾,被種種社會矛盾困擾的時刻,武夷山當然也有武夷山的困難。但是武夷山卻在大步邁進,1999年,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當時中國僅4家(泰山、黃山、峨眉山、武夷山),全世界才22家的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1999年武夷山竹筏旅游接待47萬人,2000年56萬人,2001年72萬人,2002年達77萬人;1999年,武夷山門票、竹筏票總收入5000萬元,2000年7200萬元,2001年1億元,突破1億元大關,2002年達1.18億元。聯合國專家莫洛伊博士給予高度評價:“武夷山是人類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永久象征”。
一、策劃:特色就是生命
任何一個景區的發展,都經歷了策劃——融資——建設——營銷——服務的開發過程,武夷山自然不例外。而策劃,是景區一切開發工作的起點。
1979年,武夷山開發伊始,當時的崇安縣就成立了武夷山建設委員會,從南京工學院請來了建筑學家楊廷寶教授和他的弟子們,當地的管理者會同專家們走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翻遍了武夷山的字字畫畫,形成了景區開發的共識。中國有無數的名山勝水、中國有無數的名勝古跡、中國有無數的奇風異俗、武夷山要從“奇秀甲東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必須有自己的“絕活兒”,形成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色,于是,九曲溪的竹筏旅游被列為第一號項目。武夷山山不高,沒有黃山的雄偉險峻,水不深,沒有西湖浩淼蘊藉,既存古跡也沒有北京故宮的巍峨壯麗,但是,武夷山的山水人文高度融合,九曲溪一水繞群山,達到了陰陽相宜,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竹筏,正是千百年來武夷山人水上行走的交通工具,也是前代名人暢游武夷的必備載體,景區人策劃,推出九曲溪竹筏旅游項目,果然一炮打響,小小竹筏隊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現已成為擁有員工600人,年收入6000多萬元的竹筏公司。
與此同時,天游峰的開發也擺上議事日程。天游峰地處景區中心,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寫道:“不臨水而盡九曲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前山多從仙掌巖兩側小道,繞行上山,抵天游觀。其路遠,其賞景角度不夠開闊,也無法滿足大眾旅游的需求。景區人策劃在仙掌巖的峰脊線上鑿出“之”字形小徑,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危巖高聳,游客至此,千山萬壑,盡收眼底,從此,天游峰成為武夷山旅游務必登臨的絕勝。
武夷山是著名的茶文化之鄉。武夷山的紅茶傳到印度,傳到英倫三島,大詩人拜倫就曾吟道:我多么想借助于武夷山的紅茶。而武夷巖茶,又是中國烏龍茶的鼻祖,傳到閩南、傳到臺灣、傳到日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烏龍茶系列。景區人策劃,武夷山應有茶文化旅游線。于是,他們在元代貢茶茶園故址,辦起了茶葉研究所,建設了集茶藝表演與山水觀賞于一體的御茶園,又把九龍窠巖壁上的6棵大紅袍古茶樹精心保護起來,把武夷名茶集中培植在去大紅袍的游道兩旁。在香港的茶葉拍賣會上,20克母樹大紅袍拍出了15.68萬元的天價。巖茶,成了武夷山景區的又一旅游品牌。
隨著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參與性旅游的擴展,武夷山景區又投入了新的旅游項目的策劃。2001年,景區考察了桐木溪原始森林區,引進張家界的專業人員和技術,開發了桐木大峽谷漂流項目,當年投資50萬元,收入160萬元,一舉成功。而今,大峽谷皮艇探險游已成為武夷山最受青睞的旅游項目之一。
武夷山景區開發項目策劃的成功有力地證明:特色是旅游項目的生命,而獨到的策劃等于成功的一半。
(責任編輯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