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在謀劃城市建設時,要著眼于最大游客容量、極端嚴重天氣災害的“上限”,進行各項設施及服務等保障體系的布局,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始終
近日,被稱為史上最強臺風之一的“海燕”侵襲海南島。盡管沒有帶來根本性破壞,但卻造成了當地旅游秩序的極大混亂。三亞市一度出現大面積斷電、道路積水、交通受阻、航班延誤等問題。“海燕”再一次考驗三亞市的城市應急能力和管理水平,也為國內旅游城市健全旅游應急體系、強化城市管理能力做了預警。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受極端天氣及自然災害影響的事件逐年增多。比較典型的如2008年,受南方冰凍雨雪災害等影響,我國旅游業快速增長的勢頭受到打擊;此后發生的“5·12”汶川地震,給四川省旅游業帶來重創;每年東南沿海地區頻繁光顧的臺風,對當地旅游業也帶來不小沖擊。2010年臺風“鯰魚”襲擊臺灣,造成20多名大陸游客失去聯系。正是在這次事件后,臺灣當局開始更加注重改善景點安全性問題,建立健全游客避險機制。
很多身處山河湖泊等地的旅游景點,由于自然環境脆弱,經常會出現局部天氣災害,如山體滑坡、雪崩以及水災等,但這些通常都是“點”上的問題。像三亞這種幾乎完全依靠旅游業的城市,倘若出現臺風等大范圍災害性天氣,其影響將會上升到“面”上。整個城市為了應對極端天氣,將面臨全城戒備、整裝上陣的“保衛戰”。
因此,旅游城市的應急體系建設更是一項全局性的系統工程,是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公共管理能力提升鑲嵌共生的必要舉措。也即是說,旅游城市的決策者在謀劃城市建設時,要著眼于最大游客容量、極端嚴重天氣災害的“上限”,進行城市各項設施及服務等保障體系的布局,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于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始終。
當然,應對旅游過程中的極端天氣,僅憑政府之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由點及面、統籌謀劃、多管齊下、上下聯動;既要做好未雨綢繆的預防工作,又要提高事故的反應和處置能力。讓游客完全放心,也是旅游城市展示自身形象的最好名片。具體而言:
一要整體謀劃、設計旅游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應急體系。貫徹《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加強旅游休閑的安全、衛生等保障工作,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健全旅游安全救援體系”的要求,旅游城市要出臺本地的旅游應急體系建設法規文件,必要時制定相關的建設發展規劃,實現城市的整體建設與旅游應急體系構建有機融合。
二要實現旅游環境安全預報常態化、規范化。建立旅游景區環境安全預報機制,對旅游目的地和行程區間、自助游地區的極端天氣進行環境氣候安全預報。可以與天氣預報等節目一起播出,向公眾提示極端天氣發生的區域、種類、等級、應對建議。
三要完善應急救助保障機制建設。加大對旅游景區搶險救護力度。如建立空中投送給養、物資等預備機制;在旅游核心景區內,強制設立應急避災場所,以方便物資供給、資源保護、人員避險。此外,還應強化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組織程序和演練工作,通過每年設立“應急避難日”等,增強全民參與意識和能力。
四要加強氣候變化對旅游業影響的相關研究。2008年,國家旅游局日前發布《關于旅游業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若干意見》,就旅游業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提出對策,要求各地立足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充分認識區域性氣候變化的特征和規律,全面把握對旅游業的不利與有利因素。充分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聚焦典型案例,開展氣候變化對旅游業的影響研究,當務之急在于加強旅游業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研究。
五要大力宣傳和踐行低碳理念。極端天氣的產生與全球氣候變暖有著直接的聯系,其罪魁禍首是碳排放量的大幅攀升。減少極端天氣,要把低碳理念貫穿到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中。踐行低碳,人人有責。要從身邊的點滴事情做起:少開一天車,少用一個塑料袋,少開一小時空調……只有這樣才能給今人和子孫后代一個清潔、健康的生存環境。□馬振濤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