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中國旅游報10月28日13版刊發的《密云民俗游:一村一意境》,筆者認為推究起來,民俗游可以分為都市和鄉村兩個脈絡,其中以鄉村民俗游的資源最為豐富。
以前,弄個農家樂、建個果園就可以把大批城里人招攬過來,如今,這種模式面臨著游客更挑剔的“口味”、市場更復雜的發展環境等等新考驗。
毫無疑問,民俗游的特色化,是立身之本。那些頗有“志向”的民俗游對民間保存下來的婚喪嫁娶、文藝表演、生產活動等等抱有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一些禮儀、樂曲、原始勞作面貌等都被作為特色凸顯出來。
然而,要讓“民俗”進入“旅游”形態,做好標準化的功課依然不可或缺的。標準化并不意味著就是統一式地呆板化,它提供的是進入行業的基準門檻。
如今已經進入“旅游無小事”時代,本來似乎是打發點閑情逸致的旅游,也能刺痛敏感的社會神經。在鄉間,發展好民俗游更需要解決一些基礎性問題,例如衛生問題、交通問題、安全問題等等。這里面哪個環節掉了鏈子,可能都不再僅僅是旅游圈內的事。而這些基礎性配置要求、基本的服務標準,就需要相關部門有意識地去推動一些準入標準的制定工作。
僅僅希望有關從業人員用內在的道德規范去服務好游客,是不太樂觀的,盡管我們依然相信那些鄉民們是淳樸的。事實上,這種單純的“以德服人”模式在實踐中也遭遇了一些尷尬。在鄉村民俗游的發展過程中,入之以標準化、出之于特色化,是一個路子。更準確地講,這是用標準化打了個底子,再去凸顯其特色化。□申中量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