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我投資17萬元把自家2樓1底的6間排面房屋改造了一番,現配套帶有彩電、熱水器、衛生間的床位20張,自備棋牌室讓客人自娛自樂,在5——8月的時間里,先后有來自重慶主城區及涪陵、南川等地欣賞風車風情的6撥93人次游客在我這兒消夏避暑,避暑經濟讓我收入了10多萬。” 10日,重慶市武隆縣和順鎮打厥村田邊農業社“清風”農家樂老板袁敏余,談起鄉村旅游給他帶來的實惠時,一臉的喜悅。
如今在和順鎮,與袁敏余一樣圍繞風車風情游投資建設星級農家樂而增收的村民,就有61家。
和順鎮地處平均海拔1100米的彈子山上,鎮境內有我國西南地區的首個山地風電場——寺院坪風力發電場的58臺大風車婷婷玉立,所以,重慶市內外的客人看山地風車,不必到大洋彼岸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只需到和順鎮即可。 開放式的景區免收門票,公路寬敞,除風車外,還有成片石林、10萬畝竹海等景點可供客人欣賞。目前,寺院坪被和順鎮打造成風車科普教育基地。近年來,隨著山地風車風情游的逐漸走熱,自駕前來寺院坪及和順鎮消夏避暑的游客絡繹不絕。
和順鎮的煤炭資源豐富,烤煙、高山反季節無公害蔬菜、茅草坪辣椒等農副產品在武隆縣內外久負盛名,煤礦務工、烤煙、蔬菜種植是和順的三大支柱產業。據統計,截止今年8月底,只有14000余人的和順農民存款余額2億元,人均存款超1萬元,而貸款僅800萬元,勤勞的和順農民人均經濟收入在武隆縣26個鄉鎮中排名前列。
如何才能“喚醒”和順農民這一大筆在當地銀行里“沉睡”的資金,讓其煥發活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該鎮黨委一班人通過調研后達成共識:那就是圍繞風車風情游,鎮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激發民間資本積極投資鄉村旅游,從而發展星級農家樂富民。
于是,鎮黨委9名班子成員分別帶隊,組織有創業熱情和創業能力、居住在鎮道主公路沿線的農民外出到武隆仙女山鎮及黔江、涪陵、石柱、重慶主城等地的農家樂考察學習及鄉村旅游創業培訓。之后,首批敢吃“螃蟹”和順農民開始投資對自家的房屋進行新建或擴建成星級農家樂。“內改功能,外改形象,統一房屋的風貌建設,以清風、信風、和風等風字系列對農家樂進行命名,在鎮道主公路及農家樂的醒目位置,設置了風車模型,使廣大游客在和順受到風車文化的熏陶。”和順鎮分管鄉村旅游的副鎮長左昌坤說,“在興順場鎮按風車風情小鎮的目標,對舊房進行改造,還通過多種途徑湊資建設文化小廣場、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人行休閑步道等配套設施,有序推進我鎮的鄉村旅游。”
據了解,該鎮對符合條件的農家樂成功申辦為“微企”,變“散戶經營”、“單打獨斗”為“群體作戰”。“按照平均每戶農家樂投資20萬計算,全鎮單是投資農家樂的民間資金就高達1200萬元,60余戶星級農家樂抱團發展形成了活力。”左昌坤說,“我鎮采取制作戶外廣告、發放宣傳畫冊、成立和順鄉村旅游網站、與縣內外的主流媒體合作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加大和順鄉村旅游在重慶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現在只要一提到山地風車游,廣大市民就立即想到是在和順鎮。”
“農家樂對客人的餐飲、住宿包月配套,月均消費在1300元——1500元之間,價廉質優,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受。”賞風車風情而住宿和順“清風”農家樂的涪陵區退休教師史大爺告訴筆者。
“目前,我鎮形成了一次性接納1000張床位的接待能力。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來和順看山地風車消夏避暑的客人有10萬人次,鄉村旅游實現直接經濟收入500萬元,200名當地村民就近就業,至少150人脫貧致富。”和順鎮鄉村旅游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說。
“發展鄉村旅游,讓廣大村民嘗到了旅游富民的甜頭。目前,和順掀起了一股投資鄉村旅游發展農家樂的熱潮,民間資本投資鄉村旅游漸成新時尚。”鎮黨委書記李永泰透露。(袁華)
(責任編輯 :劉雨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