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李家山村。

窯門寫生。

制圖:張芳曼
出山西太原往西三四百里,進入呂梁山區,一路黃土坡和窯洞,典型的西北高原地貌。到了磧口鎮,一個黃河邊的古渡口,打聽去李家山村的路,鎮上人笑了:去吧,外鄉人,你會把一年的疲倦都放下!
向南約3公里,驅車進山。羊腸土路,千轉百回,寬僅容一車,陡處平視可見青天,左高坡,右深谷,猛一把輪,不遠處有波光射窗,是黃河。屏息,轉圈爬高,馬達低吼,終于到了路盡處。四圍一看,都是厚厚實實的黃土坡,村子在哪兒?
就在腳下。
李家山村仿佛一位避世的隱士,不輕易見人。下車步行,接著向前,他的行藏才慢慢暴露出來——藏在山坡懷抱里,已經許久了。
高處下視,山勢如鳳凰展翅,兩翅是夾著一條谷的兩面坡,坡陡約70度,從坡上到坡下,始建于明清時期的窯洞錯落有致,層層疊疊有11層之多,形成了立體村落。窯洞與窯洞相揖讓、相掩映,不是北京四合院式的對稱,而是蘇州園林式的錯落,既有泄水的實用需要,又深得構成之美。村內道路該繞就繞,該轉就轉,整體布局如一幅中國畫,疏可跑馬,密不插針。去過敦煌的人馬上會有一種似曾相識感:此處與鳴沙山、千佛洞布局章法頗有相通之處,只不過一個是山前多佛窟,一個是坡上盡人家罷了。
走進村子,貼近窯洞,明柱、廈檐、高圪臺,磚雕、木刻,或麒麟送子,或萬事如意,件件精細。房、廳、堂、廈,皆有心裁。
村子得到了大畫家吳冠中的青睞,他發現了李家山之美,并告訴了世人,F在每年,都有許多學攝影的大學生、搞美術的寫生者和研究古建筑的人來此體味。漫步山村,山梁上、窯洞頂上,不時會碰上一兩個拿單反相機的少年。一問,太原理工大學大二的學生,兩個班都住到了山上。
曬太陽的老漢說,這些娃娃,一看一個月,懂藝術哩。問他啥叫藝術,只瞇眼抽煙,卻不答。
帶隊的老師在西邊的山梁上,趁著夕照,在畫布上涂抹一座窯門,邊畫邊對學生們說:
“吳冠中說,外看像漢墓,進來桃花源——你們瞧瞧,有沒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之美?”
站在他身邊望出去,黃土為屏,黃河為帶,層層梯田,厚厚大原,果然雄渾。
山村幽靜。村東頭說話,西頭聽得真真的。一只狗叫,滿谷吠聲。
山村質樸。處處院落,夜不閉戶,推門就能進。只有主人不在家,才鎖院門。棗樹枝插一插,就是山中的“防盜門”。與其說是“防盜門”,倒不如說是唐詩里“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的“荊扉”嘛!
山村古雅。一位導演說,李家山是透明的,可以看見過去的歲月。明清到民國,火車未通,貨物依賴黃河。黃河行至磧口,寬闊水面一下收縮到80米,暗礁密布,浪狂石險,過不得也。貨物由此下船改陸路,北運天津北京。磧口鎮憑水旱碼頭,成為北方商貿重鎮。晉商在此云集。喬致庸的票號來了,甚至民國孔氏家族的洋貨公司也有了分號。周邊的十幾個小村子,都成了富商的生活區。李家山,修成了大山腹地中的桃花源。舊物老宅,至今仍可辨認晉商風華。
村民多好客。陜北民歌和晉西北民歌在此處交融,村民尤擅唱歌。歌詞潑辣,感情滾燙:“天上的烏擺(注:老鷹)地上的雞,繞來繞去搖三擺——我撂不下個你!”
晚上,出門散步,漫天繁星,潑辣在頭頂。下弦月上來了,村里沒路燈,只有寄住著大學生的窯洞還透著光,可路上清亮亮的。
早晨,起來遛彎兒,鳥雀報曉,嘰嘰喳喳。家家炊煙,淡淡的薄霧彌漫在村口谷中。有老者在門前劈柴,不緊不慢,伐木丁丁,聲音清脆,響出幾分古意。沿坡上小路徐行,朝陽隱在山后。
梯田拐處幾縷煙,是遠處人家無疑了。
小貼士
怎么去:從太原出發經呂梁市到達磧口鎮,從鎮上有車到達李家山村
玩什么:看黃土高原景觀、體驗窯洞生活、聽當地民歌
吃什么:山西傳統面食
(責任編輯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