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介休市的張壁古堡是中國現存較為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為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此古堡集中夏商古文化遺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隋唐地道、劉武周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評價此古堡是被歷史遺忘的聚寶盆,是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其中留有許多專家尚無法破解的迷團。
專家對張壁古堡建造的年代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只有0.1平方公里、面積相當于七分之一個北京故宮的袖珍城堡三面臨溝,一面靠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一處保存完好的古代軍事設防村落。山西凱嘉古堡文化研究院工作人員認為,古堡可能建于北魏時期,但隋唐時期的證據更多一些。
其次,古堡的地下暗道全長一萬多米,立體三層,四通八達,具備攻、防、退、藏、逃等功能,并與數十處民宅連通,密布機關。而此地道在當地縣志等文獻中卻無記載。此地道為何而建?何人所建?建于何時?這些問題現今仍無答案。
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鐘少異說:如此完整的軍事防御工程體系,在全國實屬罕見。
鐘少異稱,張壁古堡地處山西中部,是晉商最為密集的聚集地區,張壁古堡的文化研究應該和晉商文化更多地聯系到一起,從晉商大院文化中尋找破解古堡謎團的鑰匙。
“至明清時期,鄉村自我防御的傳統在山西地區跟晉商文化聯系在一起,有非常獨特的表現,就是大院文化。晉商大院都體現為自我防御,有堅固的堡壘。張壁古堡是否為鄉村自我防御傳統的一種表現形式,都是今后需要加強研究的。”他說。
再次是張壁古堡的布局完全違反了中國古代的風水學說,被稱為反風水。村莊地勢本應北高南低,現在卻是南高北低。北門一代的廟宇群中供奉著真武大帝,而該廟宇群卻被建得高聳挺拔,或許意在彌補村莊風水的不足。但是為什么要在這里建這樣一個堡壘,為什么要反風水而建,卻不得而知。
此外,張壁已發現30余處建筑物、標志物與星座相對應,而張壁村名也來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張宿、壁宿。更為奇特的是村里的祭星儀式自古沿襲至今,又為古堡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據悉,山西省文化廳與當地有關部門已成立一古堡文化研究院,開始對張壁古村特有的城堡文化進行研究。(完)
(責任編輯 :史曉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