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千上萬游客涌入,發射一結束酒泉又迅速回歸“慢生活”—— 航天游有待突破一日游
三五老漢聚在樹蔭下下象棋,婦女們騎著電瓶車慢悠悠地前行。今天,結束發射任務后的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迅速回歸到本來的“慢生活”。
這與昨天涌入成千上萬游客的熱鬧場景相比,形成了鮮明反差。隨著我國載人和探月航天工程的發展,觀看火箭發射等航天旅游逐漸成為熱點。但遺憾的是,目前國內的航天旅游還僅僅停留在一日游的初級階段,整體水平和能級有待提高。
看次發射花費兩千多
10多年以前,對許多人來說,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仍是一個神秘的地方。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普通人進入基地參觀。數據顯示,2012年,酒泉市接待航天游旅客人數17萬多人,直接經濟收入2500多萬元,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億元,而10年前年接待人數僅有1萬人。
在昨天觀看“神十”發射的45號區域內,特地從蘭州趕來的王先生向往已久:“這種現場感,絕對是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無法想象的。”他和其他1000余名觀眾一樣,都是經過當地一家旅行社的安排,以普通游客身份到現場觀看發射的。他們為此付出的票價是800元,再加上往返交通和食宿的費用,每名觀眾的平均花費在2000元以上。
“有些貴,但還是很值!”王先生告訴記者,盡管自己工作與航天并沒有關系,但他對航天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酒泉某旅行社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年7月至9月是航天游的旺季。
而從成都開了20多個小時汽車過來的李先生,帶著全家來看發射。他表示,早已看慣了國內的風光古跡,連出國游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現在就想看點神秘的航天景點,能到現場看發射,這是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
平時幾乎沒有游客
然而,對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來說,像王先生和李先生這樣的游客,更像是匆匆的過客。昨天發射一結束,一輛輛大大小小的汽車就魚貫而出,離開了基地。其中,有裝著王先生的旅游大巴,也有李先生駕駛的商務轎車。
算是個航天迷的王先生,想去發射廠房和發射塔架參觀,但旅行社并沒有安排這樣的線路,甚至想參觀基地內的航天博物館也不行。而李先生本來想帶家人參觀河邊公園展出的航天模型,但在灼熱的陽光下,老人和孩子早就沒了興致。“看發射要提早好幾個小時進來。露天觀看區沒有遮陽設施和座椅,我只能開著汽車空調等待發射。”李先生抱怨。
對此,旅行社也很無奈,因為基地屬于軍事管理區,在執行發射任務期間不可能滿足普通游客的要求。但是,如果沒有發射任務,由于沒有足夠吸引力和充足的接待能力,平時很難吸引這么多游客前來。
一些長期在基地生活的本地人也看得很明白。在商場里開了一家店鋪的小胡告訴記者,“每次發射前進來的車多,發射后出去的車多。平時卻很難有什么外人。”事實上,基地內的賓館和招待所大都建于上個世紀80年代,設施簡陋,沒有網絡,有的甚至還沒有獨立的衛生間。而基地內管理比較嚴格,也沒有很多景點可以參觀,更不要說互動體驗和人性化設施了。
如何對接游客好奇心
其實,出于安全和保密因素考慮,與我國一樣,不少國家的航天基地也保持著神秘色彩。但是,如何在政策法規允許的前提下,提升航天旅游的水平,也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美國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就是一塊不完全封閉的“重地”,每年可接待游客150萬人次,中心對游客的“教育”并非通過說教式的灌輸,而是將航天事業的神秘感與公眾的好奇心巧妙對接。這里建有多個博物館和IMAX電影院,游客可以乘坐指定的汽車參觀,體驗登月的阿波羅飛船的起飛,或者飛船的著陸。
專家建議,旅游業發展到今天,已不能從傳統意義上去思考,必須和現代高新科技緊密結合。通過大型航天發射場的建設,使航天發射、生態旅游業和航天科技旅游三位一體,為游客提供一個具有高科技特色的現代化旅游勝地。
在這方面,目前正在海南文昌建設的航天發射場或許會開一個好頭。其規劃建設的航天主題公園內除一般的游玩景點外,還將設置航天員模擬訓練場、航天技術講解區、航天影片播放室等獨特設施,游客可以接觸失重狀態體驗、太空夏令營以及眾多與航天相關的聲、光、電游戲。公園會定期請航天員作現場講解,與游客分享身在太空的經歷。(記者 張曉鳴)
(責任編輯 :史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