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的“中海航母”13日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原本頭頂“世界上最大仿航母建筑”的光環,歷經十年耗資1.2億元的建設運營投資后,如今卻面臨著廢棄的命運。其運營公司也被曝出目前資不抵債,資產面臨拍賣。
“中海航母”建筑位于濱州中海國家水利風景區,外型仿照美國航母“尼米茲企業號”,曾被當地政府定位為新區標志性建筑。資料顯示,航母艦長259米、寬55米,集餐飲、住宿、娛樂、健身等功能于一身,按四星級酒店建設,“甲板”部分甚至可直接起降5架直升機。工程自2003年開工至2008年投入運營,前后耗資達1.2億元。
起初,中海航母也曾火爆一時。但很快生意就冷清起來:店鋪紛紛撤離,游客也越來越少。如今,幾乎廢棄的中海航母大門緊閉,四周的圍欄也是銹跡斑斑。一位當地游艇經營業主說,生意冷清得很。艇主:“清清淡淡的,今天也就發了四五次船,掙200元。那些船都沖著電都沒放繩子呢。沒人啊。”
當地居民甚至把航母當成遛彎健身場所,劉老漢說起航母時感嘆“今非昔比”。劉老漢:“原來還收費呢(指的航母),上面還有賣山珍海味的,和飯店似的,開了沒多久就散伙了。沒人吃啊。現在和一個水泥疙瘩似的。”
據了解,中海航母2003年5月奠基時,當地旅游局投資3000萬元,但此后投資預算不斷增加到1.2億元,期間項目開發單位幾次易主。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企業均為當地旅游局的管辦企業,幾任負責人也都是旅游局副局長的人事脈絡。對此,截至記者發稿時,當地旅游局沒有對記者進行回復。
旅游經濟專家劉思敏指出:中海航母項目“借航母噱頭,打造旅游服務綜合體”的創意很好,但缺乏地緣優勢、資金管控不利和政府介入過多,讓項目最終成了“小馬拉大車”的悲劇,劉思敏:“這個城市本身中遠程的旅游市場上是沒有形象的。全國哪怕是華北,知道濱州都比較少;航母最初投資是三千萬元,后來不斷追加到1.2億元,說明成本預算和后來成本控制很不到位。它背后由政府部門作為企業負責,完全沒有由市場主體來決定。”
地方政府為城市形象大興土木建旅游項目,濱州并不是個例。另一個著名項目是深圳的旅游地標“明斯克”航母。1998年被引入改造至今,多年來經營權四度易手。明斯克航母世界總經理助理高澄坦言,航母項目的經營困難比想象得大。高澄:“陸地功能的配套、土地的問題沒得到解決。出路一直在尋找,但很難一下明確方向。”
億元航母,十年建設,廢于一旦。這也讓人反思:地方該不該耗費巨大資源建地標旅游項目?劉思敏認為,創意、規模是現代旅游經濟的正確模式,前提是政府和市場各司其職,劉思敏:“沒政府的支持肯定是干不成的。但歸根結底,肯定要讓市場、投資商來唱主角,才是可行的。多數地標性建筑要公益和市場結合,形象工程必死無疑。”(記者王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