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重寶“肉形石”
六月二十五日,臺北故宮院內的飲食中心推出“國寶宴”,把觀光客游故宮最喜愛的幾件文物,都作成精致餐點端上桌,使游客在觀賞完故宮珍寶、大飽眼福之后,可以到此繼續大飽口福。故宮重寶“肉形石”,原為瑪瑙類礦物精品。作為“國寶宴”上的一道主菜,則選用上等的蹄膀肉,先入鍋鹵約二至三小時,靜置冷卻后再用刀工雕出外型。蕭廣安認為,這是他最滿意的作品,為了達到維妙維肖,看著照片反復比較試作,大概有九分像?雌饋矸适菹嚅g,吃起來汁多入味。

圖為戰國時代青銅器的代表作“弦紋鼎”,被仿制成白瓷容器,盛裝閩菜之首“佛跳墻”。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筑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筑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
綜合臺灣《中國時報》、香港《大公報》消息,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另一座在臺北。原來在20世紀的30、40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其中65萬件文物幾經輾轉,1948年遷往臺灣。1965年,臺北建造了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筑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筑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據透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臺北故宮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70萬多件文物,大都典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后山的山洞庫房和行政大樓地下室,平日門禁森嚴,即使是行政機構負責人也無法任意進出。
臺北故宮文物遷臺至今共經歷3次大規模盤點。第1次大盤點是在1953至1954年,當時文物初運抵臺中北溝,根據從北京運到上海制作的《滬上清冊》進行盤點,做出43本清冊。
第2次大盤點是1989年至1991年秦孝儀擔任院長期間,制作出119本清冊,每件文物拍一張黑白照片存檔。
第3次是2008年周功鑫上任之后,對照數字典藏數據庫,共完成190多本清冊。
按慣例,“盤點實錄”以密件上呈行政機構和審計部門,如今第3次盤點結果受到外界矚目。馮明珠表示“如果解密,盤點報告最快可在今天上網公告,以昭公信。
(責任編輯 :燕寒寒)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