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尼斯,一座被月色中的吟游詩人駐足贊頌太久的城市。期待了太久,真實置于眼前,這座沉靜的綠水藍天環抱里的小城讓我反而會覺如幻境。初春的清晨,一點小霧,這亞得里亞海邊的珍珠小島如沉睡的處子略帶著一分羞澀,此際,色彩斑斕并閃耀著光彩隨處可見的威尼斯面具給小城又添了一分神秘而華麗的情調。
走進面具之都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要追溯到12世紀初,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人們帶著裝飾華麗的面具在街頭狂歡。在18 世紀前后威尼斯的面具文化達到鼎盛時期,法律允許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里戴著面具去工作和生活。人們外出,不論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
由于面具能掩蓋大家的真實身份,人們可以毫無顧忌,肆意狂歡。整晚的音樂,整晚的歡慶。老人在面具的遮蓋下可以掩飾真實年齡,妖嬈的女子在面具的裝扮下更下神秘誘人,面容不足的人在一只無比瑰麗的面具下仿佛得到重生,貴族則不懼身份與平民盡享這狂歡時分。面具掩蓋了人們的真實相貌,激發出了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欲望,如煙花般綻放,時間雖然短暫,卻引人入勝。有人說,威尼斯的面具,不過是想遮住那樣一張憔悴的臉。還有人說,威尼斯的面具是華麗的詠嘆調,維持人們矜持和驕傲。大概只有面具本身才知道,主人是在哭泣或是微笑。
白色的面具,黑色空洞的眼,沒有任何表情。威尼斯的面具神秘詭異,卻又不失華麗。魅惑的紫色亮片,淡薄的銀色材質,沉重的金色點綴,五彩斑斕的的寶石,華麗張揚的羽毛,神秘的流蘇,朦朧的輕沙,甚至是古老的折扇,這一切裝飾物造就了這張華麗的臉。在威尼斯幾乎每家旅游紀念品小鋪都會有面具的身影,但是其中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也各異,從兩三歐到上百上千歐。所以,不管你是口袋空空的窮游者,還是腰纏萬貫的富翁,來到威尼斯,都不妨礙你穿戴上文藝復興時期的光環,走近屬于那個稱霸地中海的威尼斯共和國時期的文化。
邂逅面具手工坊

在錯綜復雜的小街巷,各式各樣讓人眼花繚亂的小店鋪里流連,我無意中邂逅一家坐落在巷角的手工作坊。相比一些出售各種紀念品雜貨的小店,面具手工作坊往往顯得低調與專一得多。往往這些小作坊和門面相連,門口會常常只掛著各式面具。走進其中,你可以自由試戴面具,以找到適合你臉型和風格的面具。
這家手工坊主會說英語、法語等好幾種語言,待我說明來意后,她試著向我介紹各種面具的緣來與意義。據介紹,其中最著名的“Bauta”是一種源自18世紀的較古老的面具類型,它可以覆蓋在整個臉上,下顎輪廓清晰、硬朗,沒有嘴巴,時常配有很多裝飾物;“Jester”則是威尼斯很具有特色的一種面具,面具上方有長三角形的裝飾物,十分華麗;“Colombina”在意大利文中意為小鴿子,這是一種只遮蓋眼鼻部分的面具,由于掩蓋面部的部分并不完全,人們還是可以隱約猜測佩戴者的容貌。據手工坊主說,這種面具最為年輕女性購買者鐘愛,每年的生產量也最多。
看起來小巧輕盈,其實面具的制作工藝十分繁瑣,不得不說這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手工坊主給我展示了面具的制作過程,首先就是使用面具模子與一種特別的材質制作出白色面具底模。每一種面具都會有好幾個型號不同的模子,為了滿足不同臉型大小的客人需求。接下來就是為這些白色的面具涂畫上華麗的色彩。然后就是裝飾美化環節,手工作坊主用她那靈巧的手在面具上裝點上閃片、羽毛、水鉆、流蘇等各種裝飾物,這個環節至關重要,它決定了每個面具不同的風格。坊主一邊做著,一邊重復著一句話:“你看,你不可能在我的店里找到兩只一模一樣的面具。”她隨著靈感而創作,手下的每一只面具,都是這個世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最后,一條漂亮的綁帶被固定在面具上,一只完美的面具就完工了。此時,坊主在面具的背面蓋上一個威尼斯制造的印記以及手工作坊名,以證明它的誕生處。我想,工匠的手藝與用心,加上威尼斯的光輝歷史,決定了這里的面具并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旅游紀念品,更是當地手工藝人想傳達給游人的關于歷史與藝術的一個完美絕倫的載體。
別樣威尼斯,面具下的小城

每年的威尼斯每年的面具節嘉年華會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之間舉行,這是歐洲最具特色的狂歡節之一,每年的這個時節,成千上萬的游人蜂擁而至,只為一睹威尼斯的風采。在十多天內巡游舞會,煙花匯演晝夜不停,在市中心的圣馬可廣場更有放白鴿和放氣球的節目。戴白色面具、身披黑色斗篷的女巫站在游人擁擠的街頭,乍一看有一種凌厲之感,仿佛瞬間由盛世墜入荒涼。面具空洞的眼窩,流露出一種讓人心悸的憂傷。或許古老的威尼斯正透過面具,洞察著人世的繁華。
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似乎早已習慣在游人的目光里生活。他們對著游人微笑,十分樂意與游人一起共享自己的面具文化。難怪詩人拜倫也曾說:“忘不了威尼斯曾有的風采:歡愉最盛的樂土,人們最暢的酣飲,意大利至尊的化裝舞會。”在面具文化里沉醉,游覽之際你還可以在沿海而筑的餐廳里品嘗地道的海鮮。威尼斯的美既在你的唇齒間,又深深地印在了你眼里,腦里。
在威尼斯駐留的最后一個清晨,我在一番精心挑選后,決定帶走一只紫色帶著大片羽毛十分唯美的“Colombina”面具。走出面具作坊后,我情不自禁地將面具戴在了臉上,穿行于狹窄的巷間與精致的小石橋上,輕輕地歪著頭,手觸摸著這些幾百年歷史的石頭建筑。氤氳中,輕盈地穿過一個小巷十字路口,駐足凝望側邊。“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一個游客看著帶著面具的我,于是舉起相機準備記錄下帶著面具穿著長裙的我。我輕輕地對他一笑,他朝我踱步而來或許想探尋我面具下真實的容貌,我卻快一步躲開消失在清晨太陽斜照的薄霧中。或許看不見真容留有想象的空間才是最唯美的距離,這或許更是面具文化里威尼斯小城美的真諦。
(責任編輯 :燕寒寒)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