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用戶需要的不僅僅是機票,而是一個完整解決方案。在這個”慢“(決策慢)、”長“(涉及環節多)的產業鏈中,用戶要把所有環節都打通本身非常困難。這由此誕生了一個兩萬多億、龐大到足以養很多公司的市場。
根據相關統計,自助旅行的人數比例已經超過了跟團的比例。圍繞行走著的旅游人群,在路上、面包旅行、旅行記、禪游記、嗡嗡等一大批旅游應用相繼涌現。這些應用不僅僅止于簡單的記錄和分享,而是更進一步幫助用戶進行旅行決策。
2011年底初上線的《在路上》,主打旅行的記錄和分享。應用了增加旅程直播功能,可同時新浪微博、人人網等做社交分享。目前iPhone和Android版用戶約有300萬。
從酷訊離開的周青松創業做了517旅行網。此后他發現,移動互聯網讓社會化、移動化和自助化成為用戶的典型特征。他果斷轉向,今年1月上線了移動端產品《旅行記》。這款應用做的不是停留在記錄。而是幫助用戶更好更快地做旅行的決策。
另一款應用《面包旅行》沒有web端的沉淀,直接上線了移動端,今年初上線了2.0版本。其定位側重于出境游的用戶,將旅行者的行程按照時間軸和位置軸變成直觀的一條線,幫助大家方便記錄行程。
他們的共同想法是:先通過工具入手,然后通過結構化去引導用戶做很規范的內容,用戶變成一個個線路采集員,在很規范的框架里面產出有用的信息,讓應用開發者可以去復現。
周青松指出,在信息的挖掘上,移動端比PC端更加容易。從一開始設計好產品,數據挖掘是結構化的,效果就很好。與周青松的想法類似,面包旅行商務總監康樂認為,在積累大批數據和用戶行程之后,面包旅行會把行程進行“結構化”,統計形成景點、餐廳、旅店、航班,從而實現了“從有趣到有用”的轉移。
盈利模式:落地生錢
《在路上》自2012年2月獲百萬元天使資金后,2012年7月獲得紅點創業投資基金的A輪融資,融資額度數百萬美元。《面包旅行》也于去年拿到了險峰華興的天使投資。《旅行記》2012年4月份已獲得數百萬元的天使投資,預計今年第一季度開展A輪融資。
不過,盡管他們被投資者看好,但距離盈利還很遠。
“如果用戶數達不到千萬級,想要變現基本不現實。”在路上首席市場官浦明輝這樣說。
最早涉足這一行業的國外社交旅游網站Gogobot于2010年12月上旬發布公測版,網站上線的18個月后,注冊用戶數突破了100萬。
周青松和康樂認為,100萬的用戶數是最基本的門檻。有了核心用戶,才能談盈利的問題。
不可避免要說商業模式。
康樂算了一筆賬,2011年中國出境游的用戶達到8000萬,2012年已經過億。如果有100萬用戶使用服務,在機票、住宿和服務費三塊每個用戶能賺1000元,純利潤可以達到10億。但達到這個數還需要三年,到2015年可以做到。
周青松認為,O2O最終要落地,比如和垂直領域服務商合作,通過用戶決策帶來服務,最后進行流量分成或者是利益分成。其他還有用戶出價商家提供產品的C2B的模式,甚至相互交換經驗及資源中間抽取傭金的C2C模式。他更看好后兩者模式。
浦明輝認為也需要耐心,現在每天也能平均接觸到1.5家想要參與合作和贊助的周邊公司。“這些事情在產品現階段都還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時間積累。”
競爭:不懼窮游擔心去哪兒
窮游、螞蜂窩等網站也主做出境游,康樂不擔心競爭,因為這些web網站的用戶數據沒法結構化,對于移動端的應用是一個天然的門檻。
”他們的核心優勢是官方攻略,所以采用跟他們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做數據的積累和重構。“周青松這樣說。
康樂更擔心藝龍、攜程、去哪兒這些公司。
“他們在品牌上的轉移成本是最低的。它本身就是互聯網產品,多一個移動網端不沖突,溢價能力和行業經驗都是最好的。他們什么時候做都不晚。”
周青松則認為不用太擔心,攜程、藝龍只是掙的是機票和酒店的快錢,但針對用戶最痛楚的地方并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就給創業公司很好的機會。
旅行記錄最貼近用戶,是旅行行業最基本的需求。做旅行經驗方面的分享,幫用戶解決了決策問題。但其實還是有很多痛點的。沒有一家企業在移動端領域能統治所有的環節。里面還存在很多的機會。
“我要做得更小、更快。不管以后你怎么跟他打,你在跟他打之前,你跑得足夠快,這是你必須要做的。當你程度到了足夠大的時候,它覺得跟你打太吃力了,你們可能會是合作的形式。我覺得未來是有無限的可能。”康樂很樂觀。
(責任編輯 :燕寒寒)